- 經(jīng)典名言
-
一、儒家經(jīng)典名言50句——入世境界
1、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。知所先后,則近道矣。——《大學》
大意: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終,明確它們的先后次序,那就接近事物發(fā)展的規(guī)律了。
2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國。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;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——《大學》
大意: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(fā)揚光明正大的德行,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;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,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;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,就先要修養(yǎng)自己的身心;想要修養(yǎng)自己的身心,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;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,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;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,就要先豐富自己的知識;豐富知識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。
3、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,無諸己而后非諸人。——《大學》
大意:君子對于優(yōu)點,要自己身上擁有以后再去要求別人;對于缺點,要自己身上沒有以后再去批評別人。
4、所謂誠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惡惡臭,如好好色,此之謂自謙。故君子必慎其獨也。——《大學》
大意;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,不要自己欺騙自己。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,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,一切都發(fā)自內心。所以,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,也一定會謹慎。
5、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——《中庸》
大意:天賦予人的品德叫做“性”,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“道”,使人修養(yǎng)遵循道就叫做“教”。
6、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——《中庸》
大意:廣泛地學習知識,詳細地詢問事物發(fā)展的原因,慎重地加以思考,明確地辨別是非,踏實地去實踐。
7、自誠明,謂之性;自明誠,謂之教。誠則明矣,明則誠矣。——《中庸》
大意:由于誠懇而明白事理,這叫做天性;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,這是教育的結果。真誠就會明白事理,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。
8、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。故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險以徼幸。——《中庸》
大意:對上不抱怨老天,對下不責怪別人。所以,君子處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,小人則冒險以期僥幸成功。
9、好學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恥近乎勇。——《中庸》
大意:好學不倦就接近明智了,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義了,懂得恥辱就接近勇敢了。
10、喜怒哀樂之未發(fā),謂之中;發(fā)而皆中節(jié),謂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——《中庸》
大意:喜怒哀樂沒有表現(xiàn)出來的時候,叫做“中”;表現(xiàn)出來以后符合節(jié)度,叫做“和”。“中”,是人人都有的本性;“和”,是大家遵循的原則。達到“中和”的境界,天地便各在其位了,萬物便生長繁育了。
11、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——《論語》
大意:學習知識而又能經(jīng)常去復習、練習,不也是很令人高興的事么?有朋友遠道而來,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么?人家不了解我,我也不生氣,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(yǎng)的人嗎?
12、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——《論語》
大意:我每天多次地進行自我反省:為別人辦事竭盡全力了嗎?和朋友交往誠實守信嗎?老師傳授知識用心認真地復習了嗎?
13、巧言令色,鮮矣仁!——《論語》
大意:花言巧語、假裝和善的臉色,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德的!
14、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——《論語》
大意:君子致力于根本,根本的東西確立了,仁道也就產生了。
15、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——《論語》
大意:知道的就是知道,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,這就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(tài)度。
16、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——《論語》
大意: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惘,無所收獲;只是思考而不讀書,有時就會空想,疑惑不解。
17、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——《論語》
大意: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,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茍同于對方。小人習慣于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、附和別人的言論,但在內心深處卻并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(tài)度。
18、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。——《論語》
大意:君子看重的是道義,小人看重的是利益。
19、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。——《論語》
大意:聰明而喜愛學習,向地位、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請教,并且不感到恥辱。
20、三思而后行。——《論語》
大意:每件事情都要經(jīng)過多次考慮,然后才去行動。
21、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。知者動,仁者靜。知者樂,仁者壽。——《論語》
大意:智慧的人喜愛水,仁德的人喜愛山。智慧的人活躍,仁德的人沉靜。智慧的人快樂,仁德的人長壽。
22、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熝?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?mdash;—《論語》
大意:三人一路同行,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,選擇他們好的地方向他們學習,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。
23、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。——《論語》
大意:三軍的統(tǒng)帥可以被奪去,卻不可以強使一個男子漢的志向改變。
24、歲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!——《論語》
大意:如果不是天氣寒冷,就不會知道松樹、柏樹是最少落葉的。
25、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——《論語》
大意:智慧的人不會迷惑,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,勇敢的人無所畏懼。
26、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——《孟子》
大意:尊敬自己的長輩,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;愛護自己的兒女,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兒女。
27、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——《孟子》
大意: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開始;羞恥心就是施行義的開始;辭讓心就是施行禮的開始;是非心就是智的開始。
28、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——《孟子》
大意: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,一定會先使他心意苦惱,筋骨勞累,使他忍饑挨餓,身體空虛乏力,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,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,使他性情堅忍,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。
29、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——《孟子》
大意: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,不行仁政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。
30、勞心者治人,勞力者治于人;治于人者食人,治人者食于人;天下之通義也。——《孟子》
大意:腦力勞動者統(tǒng)治別人,體力勞動者被人統(tǒng)治;被統(tǒng)治者養(yǎng)活別人,統(tǒng)治者靠別人養(yǎng)活;這是天下的共同原則。
31、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謂大丈夫。——《孟子》
大意:金錢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,貧苦窮因、地位低下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,權勢武力不能讓自己屈服變節(jié),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。
32、魚,我所欲也,熊掌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魚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;義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。——《孟子》
大意:魚是我所想要的,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,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,那么我寧愿舍棄魚而選取熊掌。生命是我所想要的,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,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,那么我寧愿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。
33、玩人喪德,玩物喪志。——《尚書》
大意:玩弄人會喪失德行,玩弄物會喪失抱負。
34、敖不可長,欲不可從,志不可滿,樂不可極。——《禮記》
大意:傲慢不可滋長,欲望不可放縱,志向不可自滿,享樂之情不可無盡。
35、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,不知道。——《禮記》
大意:美玉不雕琢,不能成為好的器具;人不學習,就不會明白道理。
36、差若毫厘,繆以千里。——《禮記》
大意:開頭雖然只有毫厘的差別,到后來卻錯到千里那么遠了。
37、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;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。——《周易》
大意:天道剛健,君子以天為法,故而自強不息。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,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,增厚美德,容載萬物。
38、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——《周易》
大意: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,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,家族的后代也會享受福報。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,這個家族會經(jīng)常發(fā)生災禍,甚至連累后代。
39、君子學以聚之,問以辯之,寬以居之,仁以行之。——《周易》
大意:君子以學習來積累知識,以多問來明辨是非,以寬容待人,以仁心行事。
40、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。同心之言,其臭如蘭。——《周易》
大意:兩人同心,像刀那樣鋒利,可以切斷金屬。同心的話,像蘭花那樣幽香。
41、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。——《周易》
大意:行不通時就得變,變了之后就會豁然開通,行得通則可以長久。
42、天下同歸而殊途,一致而百慮。——《周易》
大意:天下人要歸同一個地方,只是道路不同;達到同一個目的,只是思慮多種多樣。
43、善不積,不足以成名;惡不積,不足以滅身。——《周易》
大意:不積累善行達不到成名,不積累惡行達不到滅身。
44、見善則遷,有過則改。——《周易》
大意:見善就向他學習,有過就改。
45、居上位而不驕,在下位而不憂。——《周易》
大意:處在尊貴的位置上不要驕傲,處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憂慮。
46、君子藏器于身,待時而動。——《周易》
大意:君子懷才以等待施展的時機。
47、多行不義,必自斃。——《春秋·左傳》
大意:多行不義的事情,必定會自我招致滅亡。
48、度德而處之,量力而行之。——《春秋·左傳》
大意:忖度德行如何,以便決定自己怎樣處理事情;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,從而決定該怎樣行動。
49、人誰無過?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——《春秋·左傳》
大意:哪個人沒有犯過錯誤呢?有了過錯但能夠改正,就是最大的好事。
50、居安思危,思則有備,有備無患。——《春秋·左傳》
大意:處于安樂的環(huán)境中要保持警惕,要想到可能出現(xiàn)的危險,想到了就有防備,有了準備就會免遭禍患。
二、佛家經(jīng)典名言50句——出世境界
1、如是滅度無量無數(shù)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佛教化救度了無量無數(shù)無邊的眾生,心里并沒有說某一個眾生是我度的,絕沒有這個觀念。
2、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,心胸里頭還有你、我、他,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,這個家伙應該賣賣我的交情才對!這是世間法的作風,佛法沒有,給了就給了,要像“事如春夢了無痕”一樣的忘掉它。
3、菩薩于法,應無所住行于布施,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,不要有對象的觀念。譬如說要做一點功德,出一點錢,或者救濟一個人,然后說救濟了某一個人,那是住相布施。
4、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佛是不可以形相來見的,拿形相來見佛,就錯了。
5、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凡是你有什么境界,都是假的;凡是你修得出來的,不修就沒有了。若見諸相非相,你就見到佛了,見到佛的法身了。
6、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你講空也不對,不是佛法,執(zhí)著有也不是佛法,非空非有也不對,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。
7、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,像過了河的船,都要丟掉。何況一切不是法呢!
8、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佛法在哪里?不一定在佛經(jīng)上啊!世間法皆是佛法……所以大家不要把學佛的精神和生活與現(xiàn)實人生分開。
9、如來所說法,皆不可取、不可說,非法、非非法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如來所說法,你也不可抓??!你聽了他老人家的話,認為這樣就對,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當了……說得出來的,表達得出來的,已經(jīng)不是它了。
10、一切賢圣,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這是佛法的精神,它不像其他的宗教,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,佛法是承認一切的宗教,一切的大師,乃至到了華嚴境界,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。
11、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,真正的圣人,不認為自己是圣人,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。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,你已經(jīng)著相了,說得好聽是著相了,不好聽是著魔了。
12、應如是生清凈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真正的清凈心,不是有個光,有個境界,而是不住色,不住聲香味觸法,他說真正的修行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,坦坦然,物來則應,過去不留。
13、如來說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佛告訴你,這個世界一個一個灰塵,一粒一?;覊m,一個分子一個分子,組合攏來,構成了一個物理世界。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爛了,分析了,本來就是空的,沒有世界的存在。
14、離一切諸相,則名諸佛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離開了一切的相就是佛,這是真正的佛。
15、若心有住,則為非住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若心有住,可以訓練意識專一,比較能夠寧靜,但是認為這個有相的……所以若心有住,即為非住,這是最好的觀心法門。
16、如來說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。又說一切眾生,即非眾生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不要著相,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,都是非相……再進一步說,不但無我,也無人,也無眾生。
17、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佛說法是真實的,不說假話,說的是老實話,實實在在,是什么樣子就說什么樣子。
18、如來所得法,此法無實無虛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無實,沒有個東西;無虛,但是不假的。所以形而上的道理,真正的佛法,不真不假,也就是金剛經(jīng)的中心重點,這里已經(jīng)全部點出來了。
19、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世間一切法,都是佛法,沒有哪一點法不是佛法……隨時隨地的任何一顆灰塵,清凈的地方,臟的地方,處處佛在現(xiàn)前,這就是如來。
20、實無有法,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真正的佛法,并沒有個固定的東西,你如果得到一個固定的東西就是錯了。實實在在沒有一個東西,身體都沒有了,連感覺都沒有了,所以五蘊皆空,連光也沒有,色相也沒有,一切都不可得,這個時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大徹大悟。
21、如來說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什么叫一切法?一切法皆空嘛!……這是一個觀念問題,觀念說有一個法就有了,觀念說空就空了。
22、一切法無我,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空靈的,廣大的,一切都不著的,一切都不住的。
23、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學佛的第一步,學到身見忘掉了……要真正內在身心皆亡,達到無我才對……但是有了一個人無我,還有一個法在喔!最后要法無我……到了法無我,叫做人法二無我,到達了就成佛。最后連空也空,空也不存在。
24、如來說諸心,皆為非心,是名為心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這一切人的心啊,都不是心。他并沒有說這一切人不是人心??!眾生的心還不只是人的心,包括狗啊、牛啊、螞蟻啊、小昆蟲這一切生命,都不是心……叫它是心。
25、過去心不可得,現(xiàn)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一切都不是心,眾生一切的心都在變化中,像時間一樣,像物理世界一樣,永遠不會停留,永遠把握不住,永遠是過去的……我們剛說一聲未來,它已經(jīng)變成現(xiàn)在了;正說現(xiàn)在的時候,已經(jīng)變成過去了。
26、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千萬不可以著相,你不要以有形的觀念來看佛。
27、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經(jīng)三藏十二部所說的也都是教育法。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,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個東西,如果抓住老師的教育法當成學問就錯了。
28、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八萬四千法門,念佛也好,修密宗也好,參禪也好,修止觀也好,甚至于說修旁門左道也好,以華嚴境界看來,都能成就。真正的佛法是平等,無有高下的。
29、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我們之所以覺得有煩惱、有人我、有眾生,是因人我分別而來;把我相、我見一空以后,平等性智出來,再看一切眾生都是一律平等……但是要修一切的善,才能證得空。
30、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。若有眾生如來度者,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世界上實實在在沒有一個眾生需要佛來度的……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,這個佛就不是佛了,而是個非常普通的人,因為這個佛已經(jīng)是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的人了。
31、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所講的是色、聲都不能見道,也就是整個金剛經(jīng)上所講的不能著相。學佛法著相了,就不能見得法身。人相、我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是四大原則,任何的著相,都不能見得法身,所以說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都錯了。
32、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于忍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,達到了無我的境界,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。(無生法忍:佛自己說,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,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沒有動過怨恨的心,只有慈悲的念,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……這是定,這是無生法忍,這也是般若,也就是悟的境界。)
33、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譬如電燈、電風扇,把開關一打開,這個電來了,但是看不見電,只感覺到光,感覺有風,電來了沒有?來過了,好像沒有來,它又消散了。電去了沒有?去了,好像沒有去,再發(fā)動它又來了,它是不來也不去,不生也不死。
34、于一切法,應如是知,如是見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理性上清楚了,才是不迷信。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沒有弄清楚,情緒化跑來學佛參禪,全體是迷信!所以把知見搞清楚了,如是信,才是正信。如是解,正信以后,由這樣去理解它,這才是理性的。學佛修道是理性的,不是情感的,不是盲目的迷信,是理性的如是信解。
35、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不要著相,盡管在說佛法,始終沒有一點佛味,不像那些佛油子,而是很平凡,很平靜;盡管在講金剛經(jīng),沒有一點金剛鉆的味道,如如不動。什么是如如不動呢?不生法相,善護念,無所住。
36、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——《金剛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佛告訴我們,世間一切事都像作夢一樣,是幻影。
37、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。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——《六祖壇經(jīng)》
解析:菩提比喻智慧,明鏡比喻清凈心。本來清凈,又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?
38、人有南北,佛性無南北。——《六祖壇經(jīng)》
解析:佛家主張,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眾生佛性本自具足。
39、何期自性本自清凈,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——《六祖壇經(jīng)》
解析:禪家的真諦便是——自性本清凈,只待明心見性。
40、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仁者心動。——《六祖壇經(jīng)》
解析:其實說的是:不著相,不動心。
41、迷人口說,智者心行。——《六祖壇經(jīng)》
解析:不修證,非佛法。
42、不悟即佛是眾生,一念悟時,眾生是佛。——《六祖壇經(jīng)》
解析:迷悟、凡圣,只在一念之間。
43、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——《六祖壇經(jīng)》
解析:若見世間過,即說明自己動了心、著了相,也失了慈悲之心。
44、無念為宗,無相為體,無住為本。——《六祖壇經(jīng)》
解析:無念是不住念,無相是不住相,無住是隨它去。如此,道便通流。三者是一。
45、道須通流,何以卻滯?心不住法,道即通流;心若住法,名為自縛。——《六祖壇經(jīng)》
解析:念念流動即是道,而不是一念不生。不拒迎,念即流動。
46、外離相為禪,內不亂為定……外禪內定,是為禪定。——《六祖壇經(jīng)》
解析:禪定正義。
47、諸佛妙理,非關文字。——《六祖壇經(jīng)》
解析:意在言外,得意忘言。
48、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——《心經(jīng)》
南懷瑾:色一個字,不單是代表五蘊,連外面宇宙萬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內。……這內外兩種色,都是因緣生,無自性,無實體,不可得,根本是性空?,F(xiàn)下雖是幻有,畢竟不可得的,所以即色即空,并不是色之外另有個空。
49、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凈,不增不減。——《心經(jīng)》
南懷瑾: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空相,諸法的實相亦是空相,諸法未曾離開空相,故云是諸法空相……一切法的實相是空,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,不生不滅,不垢不凈,不增不減。
50、心無掛礙。無掛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。——《心經(jīng)》
南懷瑾:世間法不空,與般若有掛礙,等于眼中有沙,認生死輪回為實有;出世間法不空,與般若亦有掛礙,等于肉中有刺,認化城為寶所;故有凡夫生死、二乘涅盤的顛倒夢想。
三、道家經(jīng)典名言50句——超世境界
1、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最高的善像水那樣,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。
2、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狂風刮不了一早上,暴雨下不了一整天。
3、挫其銳,解其紛,和其光,同其塵。
大意:消磨它的鋒銳,解除它的紛擾,調和它的光輝,混同于塵垢。
4、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。多聞數(shù)窮,不若守中。
大意:如果不能守虛處靜,而以多聞博識自許,進而有為多言,那很快就會導致窮敗。不如處虛守靜,而無為不言,能夠取得成功。
5、致虛極,守靜篤。萬物并作,吾以觀復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,堅守住靜的妙境,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。
6、見素抱樸,少私寡欲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保持本質淳樸無華,減少私心貪欲。
7、不自見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長;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不顯示自己,不自以為是,因而更顯耀突出;不夸耀自己,因而有功績;不自以為賢能,因而受到尊重;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,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。
8、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,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。能夠戰(zhàn)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,能夠戰(zhàn)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。
9、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人取法地,地取法天,天取法道,道純任自然。
10、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……輕則失根,躁則失君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厚重是輕率的根本,靜定是躁動的主宰……輕率就會失去根本,急躁就會喪失主導。
11、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想要關閉它,就要先擴張它;想要削弱它,就要先強化它;想要廢除它,就要先興旺它;想要奪取一些東西,就要先給予一些東西。
12、大方無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最方正的東西看不到它的棱角,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,最大的聲音聽不到聲音,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跡。
13、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天下最柔軟的東西,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間自由馳騁。
14、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過分的愛惜會招致巨大的付出,過多的擁有會招致沉重的損失。所以,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困辱,知道適可而止便不會遇到危險,如此就可以長久安全了。
15、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為道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上等的人聞道便努力去踐行,中等的人聞道則將信將疑,下等的人聞道會哈哈大笑,不笑不足以是大道。
16、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禍啊,福就依傍著它;福啊,災禍就隱含其中。
17、禍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大意:最大的禍患是不知足,最大的過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。知足的人,永遠是滿足的。
18、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層之臺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合抱的大樹由細小的幼苗長成,九層的高臺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,千里遠的行程須從腳下開始。
19、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對待結束時的工作,還像開始時一樣認真,則做任何事都沒有不成功的。
20、我有三寶,持而保之: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我有三種法寶,掌握并保持它:第一是仁慈,第二是儉嗇,第三是不敢在天下爭先。
21、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無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
大意:遇事謙退無爭,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;將自己置于事外,反而能保全性命。這不正是因為無私嗎?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。
22、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圣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大自然的規(guī)律,利于萬物而不加害萬物。圣人所遵從的原則,是給天下人帶來好處但卻不與之爭利。
23、萬物作而弗始,生而弗有,為而弗恃,功成而不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(chuàng)始,有所施為,但不加自己的傾向,功成業(yè)就而不自居。正由于不居功,就無所謂失去。
24、夫輕諾必寡信,多易必多難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輕易就許下諾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,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難。
25、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天地無所偏私,任憑萬物自生自滅;圣人無所偏愛,任憑百姓自作自息。
26、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。天下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循環(huán)往復的運動變化,是道的運動,道的作用是微妙、柔弱的。天下的萬物產生于看得見的有形質,有形質又產生于不可見的無形質。
27、天網(wǎng)恢恢,疏而不失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天網(wǎng)廣大無邊,網(wǎng)眼雖稀,卻不會有一點失漏。
28、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——《道德經(jīng)》
大意:天道對人無所偏愛,但其結果卻是常常幫助善人。
29、舉世譽之而不加勸,舉世非之而不加沮。——《莊子·逍遙游》
大意:舉世贊譽也不感到得意,舉世非議也不感到沮喪。
30、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。以有涯隨無涯,殆矣。——《莊子•養(yǎng)生主》
大意:人生是有限的,但知識是無限的,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,是必然失敗的。
31、山木自寇也,膏火自煎也。桂可食,故伐之;漆可用,故割之。人皆知有用之用,而莫知無用之用也。——《莊子•人間世》
大意:山上的樹木皆因材質可用而招致砍伐,油脂皆因可以燃燒照明而自取熔煎。桂樹皮芳香可以食用,因而遭到砍伐;樹漆因為可以派上用場,所以遭受刀斧割裂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處,卻不知道無用的用處。
32、泉涸,魚相與處于陸,相呴以濕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——《莊子•大宗師》
大意:泉水干涸,魚兒困在陸地相互依偎,以唾沫相互濕潤求得生存,(此時此境)卻不如彼此不相識,各自暢游于江湖。
33、小惑易方,大惑易性。——《莊子•駢拇》
大意:小的迷惑能夠使人弄錯方向,大的迷惑能夠使人喪失本性。
34、哀莫大于心死,而人死亦次之。——《莊子•田子方》
大意: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心如死灰、精神毀滅,人身體的死亡還是次要的。
35、至人之用心若鏡,不將不迎,應而不藏,故能勝物而不傷。——《莊子·應帝王》
大意:極致之人的內心就像一面明鏡,對于外物來之即照、去之不留,如實映照而不私藏,所以能擺脫外物牽累而不損心勞神。
36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時有明法而不議,萬物有成理而不說。——《莊子•知北游》
大意:天地有大美卻不言語,四時有分明的規(guī)律卻不議論,萬物有生成的條理卻不說話。
37、筌者所以在魚,得魚而忘筌;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;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。——《莊子•外物》
大意:竹笱是用來捕魚的,捕到魚后就忘掉了魚笱;兔網(wǎng)是用來捕捉兔子的,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網(wǎng);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,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。
38、一尺之捶,日取其半,萬世不竭。——《莊子•天下》
大意:一尺長的鞭杖,每天截取一半,永遠也截不完。
39、物物而不物于物,則胡可得而累邪!——《莊子·山木》
大意: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,那么怎么可能會受牽累呢!
40、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,胡蝶之夢為周與?周與胡蝶,則必有分矣。此之謂物化。——《莊子•齊物論》
大意: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,還是蝴蝶夢中變成莊周呢?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(qū)別的。這就叫物、我的交合與變化。
41、喪己于物,失性于俗者,謂之倒置之民。——《莊子·繕性》
大意:一個人如果迷失在物質世界中,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,這個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。
42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,德之至也。——《莊子·人間世》
大意:知道是無可奈何的,就當作命運一樣去接受,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。
43、君子之交淡若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;君子淡以親,小人甘以絕。彼無故以合者,則無故以離。——《莊子•山木》
大意:君子的交誼淡得像清水一樣,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;君子淡泊而心地親近,小人以利相親而終會利斷義絕。但凡無緣無故而接近相合的,那么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。
44、人生天地之間,若白駒過隙,忽然而已。——《莊子•知北游》
大意:人生于天地之間,就像白馬跳過一個很小的縫隙,忽然一下而已。
45、獨與天地精神往來,而不傲倪于萬物;不譴是非,以與世俗處。——《莊子·天下》
大意: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視萬物,不搬弄是非,以與世俗相處。
46、至人無己,神人無功,圣人無名。——《莊子•逍遙游》
大意:修養(yǎng)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、忘掉自己,修養(yǎng)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于求功,有道德學問的圣人無意于求名。
47、古之人,外化而內不化;今之人,內化而外不化。——《莊子·知北游》
大意:古代的人,隨外物變化而內心保持不變;現(xiàn)在的人,內心多變而不能隨外物變化。
48、悲樂者,德之邪;喜怒者,道之過;好惡者,心之失。——《莊子•刻意》
大意:如果情緒上放縱自己悲傷或快樂,那么自身的德行就會不正;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,那么就無法體悟大道;如果心存好惡,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會缺失。
49、眾人重利,廉士重名,賢士尚志,圣人貴精。——《莊子•刻意》
大意:多數(shù)人看重利,廉潔之士看重名聲,賢人君子崇尚志向,圣人看重精神。
50、巧者勞而智者憂,無能者無所求。——《莊子·列御寇》
大意:有手藝的人勞累,聰明的人憂慮,無能的人無所求,所以逍遙自在。